太后最终长叹:皇上执拗,哀家不再多言。只望你明白,刚愎自用终将自取其祸。
说罢拂袖而去。她心知肚明,天子此刻的礼遇,不过是为保全仁孝之名。若再纠缠,即便血溅当场,史册记载的也只会是太后暴毙四字。
倒不如安享尊荣,颐养天年。
待太后离去,朱厚烈嗤之以鼻:迂腐老妪!随即厉声喝道:来人!彻查何人将朕与蓉儿的私语传入慈宁宫。揪出来割舌凉拌,令他自食其果!
三日后,朱厚烈亲率三十万铁骑奔赴云州,欲与于将军合兵收复北疆城。
云州境内原有驻军十五万,如今朱厚烈亲率三十万大军增援,总兵力已达四十五万之众。
北疆城的大汉守军仅有十万兵力,如此悬殊的差距,想要固守城池恐怕难如登天。
当朱厚烈大军抵达云州时,汉军早已获知军情。汉宣帝刘病已攻占北疆后并未凯旋归朝,皆因君臣心知肚明——趁虚夺取北疆易如反掌,但要守住这座城池却是难上加难。
刘病已与霍光留守北疆,正是预料到明军必将大举 ** 。在他们原先的估算中,十万汉军足以抵御数十万明军进攻。
此刻北疆城吴王府内,探马疾奔入殿:禀皇上、霍大将军,最新军报显示明帝朱厚烈已亲率三十万大军抵达云州。
刘病已闻言立即望向霍光。这位出身市井的皇帝虽善治国,却不通兵事,军务全赖霍光主持。
霍光沉着分析道:北疆城乃明军自建,城防固若金汤。我军虽仅十万之众,但据险而守,三十万敌军不足为虑。不过云州原有十五万驻军,合计四十五万大军压境,即便占据地利,恐也难以久守。
刘病已沉吟道:既然如此,唯有继续增兵。霍光当即劝阻:万万不可!我大汉四面强敌环伺,蒙元、大秦皆虎视眈眈。此次抽调十万大军已是极限,若再调兵必致防务空虚。倘若邻国趁虚而入,我大汉将陷入更危险的境地。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霍光如今权倾朝野,是大汉最有权势的臣子,同时也是最忠诚的臣子。
他对七国当前的局势了如指掌。
目前大汉能够调往大明北疆的军队仅有十万之众。
刘病已询问道:接下来我们该如何应对?
霍光微笑着摇头:病已,你现在是大汉天子,许多事情需要自己思考对策。老臣尚在,还能为你分忧,但年事已高。若有一日老臣不在了,你也应当能够独当一面。
刘病已虚心受教,认真思索起来。
霍光还是给出了提示:大明皇帝亲率四十五万大军出征,而大明总兵力不过百万。如今半数兵力都调往北疆,其他地区的防御是否会出现空虚?
聪慧的刘病已立即领悟:大将军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趁机出兵攻打大明其他城池?
确实要攻打其他城池,但不该动用我们的军队。
话已至此,刘病已若再不明白就太愚钝了。这位汉宣帝确实才智过人,当即领会:大将军是说,要联合其他国家共同对抗大明。
正是!此时大隋王朝必定很愿意出兵攻打大明南方。霍光点头道。
在这片大陆上,大明居于 ** 位置,四面强敌环伺,同时面临蒙元、大隋、大汉和大唐的压力。北疆与蒙元、大汉接壤,南疆则与大隋、大唐相邻。在此等形势下,大明能屹立多年不倒,足见历代皇帝的雄才大略。
朱厚烈并未料到汉朝会想到联合隋朝共同对付大明。此时他已率军抵达北疆城外五十里处安营扎寨。
稍作休整后,朱厚烈便带领大军直赴北疆城。
北疆城下,朱厚烈单骑立于城门,仰首望向城楼守军。
朕乃大明皇帝朱厚烈,特来感谢大汉皇帝替朕镇守北疆。如今朕亲率大军至此,还请诸位撤出城池,物归原主!
朱厚烈的声音清晰传入城中每个角落,正是上乘的千里传音之功。
听闻此言,大汉皇帝刘病已立即走出王府,现身城楼。
身披铠甲的刘病已俯视着同样甲胄加身的朱厚烈,朗声道:明皇言重了,区区小事不足挂齿。只是前些时日朕已将北疆划入大汉版图,恐怕一时难以归还。
朱厚烈闻言当即拔出天问剑,剑尖直指城楼:既如此,休要多言!何人敢出城与朕一战?
刘病已转向霍光:大将军,朕欲亲自试探此人虚实。
陛下小心,若有不敌即刻撤回。霍光并未阻拦。
他正想见识传闻中武功盖世的朱厚烈究竟实力如何。虽担忧刘病已安危,但对其武功亦有信心,料想即便不敌也能全身而退。
城门缓缓开启,刘病已未骑马匹,也未携带兵器,空手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