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育良此次的反腐动作也有这方面考虑。
只要他还在这个位置上,就会按一个节奏推进:每三年开展一次省内高层的“清理整顿”。
先动大鱼,震慑中层,放小鱼继续游。
等到下一轮三年周期开始,
那些中层里的一些人,可能又成了新的“大鱼”,再一一收拾。
至于为何不一次性将所有人问题都解决?
呵……
你觉得现实吗?
这类问题,自古以来就没断过。
朱元璋够狠吧?
结果不也是一样?
与其花大力气去追查每一个小鱼小虾,
不如让他们慢慢“养肥”,等他们捞得差不多了,再来一次清算。
这样,所有的一切自然就收归公有。
为什么历史上反腐往往在朝廷缺钱的时候才会启动?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有钱的时候你去查,做事的人反而会更谨慎、更卖力;
没钱的时候你去查,下面的人反而更老实。
因为有钱的时候他们觉得你不会轻易动他,
没钱的时候,傻子都知道你要动真格了。
所以,与其一刀切,
不如一点点地“割肉”。
肉割多了,时间久了会坏,得想办法“花出去”,但最终能落实多少,那就另当别论了。
一点点地割虽然不能根除问题,
但总比什么都不做强。
就像和珅用细糠掺进赈灾粮一样,听起来荒唐,却确实能起到作用。
高育良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与其树敌太多,不如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让这些人自己一步步走进“笼子”。
这种做法,早年粤王就曾尝试过,也算是一种经验。
那时候的粤王何其风光,
但最后呢?
嘿……
你知道怎么着?
被汏佬一纸命令,直接削弱了一半势力。
四大财团几乎被一锅端,
如今连本地都不敢轻易出去活动。
若不是汏佬手下留情,
恐怕连本地都要待不下去。
很多人说这是“一朝天子一朝臣”。
其实不然。
这个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问题。
搞经济建设,自然要有搞经济建设的姿态。
当年国家急需外资注入,而外资背后主要由犹太财团掌控,那时国家需要他们进来。
等到国家经济完全充实起来的那一天。
甚至当国家不再依赖这些外来资本的时候。
或者说,国家已经具备了完全掌控这些资本的能力时。
看看国家的产业结构变化就清楚了。
最初,外资占七成,内资仅三成。
到现在外资三成,内资占七成,未来还将逐步变成外资两成,内资八成,直至外资一成,内资九成。
到那时,外资将整体撤出。
南方地区就是在三年前开始逐步被整顿,一直延续至今。
未来?不,准确地说,就是当下。
这两年国家经济进入了平台期。
到如今被一点点削弱力量。
华东几大资本势力,
如今已与高育良结成利益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