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白的高空气流在机翼两侧撕裂,尖锐的音爆在稀薄的平流层回荡。
J-36A“玉龙”改进型战斗机掠过距离地面四万米的天际。
赵隼的双手紧扣操纵杆,他能清晰感觉到机体在呼吸。那是一种几乎生物化的反馈——仿佛整个“玉龙”并非冷硬的金属,而是一头在高空咆哮的猛兽。
HUD上,气压高度曲线几乎已经逼近极限值,而机体应力监控区却罕见地保持在安全区间。
“神经接口正常,机翼温度……632摄氏度,仍在容许范围。”
“推力室压力稳定,轻金属同位素纤维保持完整。”
“继续攀升至。”
赵隼的双手扣紧操纵杆,能感受到“玉龙”的机体在呼吸。
以前的碳钛合金在这个高度早已被空气摩擦烤得接近失效温度,但新一代轻金属同位素纤维蒙皮几乎完美地抑制了热膨胀与微裂纹的扩散。
高空中,天空早已失去了蓝色,而呈现出一种深沉的墨黑。
赵隼微微回头,能看到脚下的地球缓缓弯曲,像一颗巨大的湛蓝宝石被嵌进无垠的虚空。
远下方的云层在他脚下翻滚,如同被风撕裂的白色浪潮,而“玉龙”纤细的翼尖拖曳着一缕淡蓝色的等离子尾迹,仿佛一支正在点燃平流层的笔。
“速度锁定,4.00马赫。”
“姿态稳定。”
机身后方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怒吼着,将掺杂同位素纤维的高强度合金燃烧室推至极限,输出功率是传统涡扇的四到五倍。若换作老式发动机,这个转速早就足以让核心叶片在离心力下炸成金属碎屑。
“目标高度、速度到达,J-36A改进型,完成测试目标。”
——地面总控室,掌声雷动。
但在座舱内,赵隼只是闭上眼睛,轻轻吐出一口气。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不仅仅是一场性能的胜利。
这意味着,人类第一次在地球引力井的边缘,拥有了可长期驻留高空、随时俯瞰全球的机动火力平台。
这不是一架战机,而是制空权概念的重写者。
随着高度下降,高空的墨黑色渐渐被深蓝取代,J-36A“玉龙”划破稀薄空气,像一柄灼热的长矛,从四万米的高度俯冲而下。
座舱内,赵隼的手指扣紧推力杆,HUD上的速度指示由4.0马赫,一路缓慢下滑至2.3马赫,但空气摩擦在机体表面仍激起炽烈的离子辉光,火焰似乎在沿着机翼呼吸。
“高度一万六千米,下降率稳定。”
地面塔台的声音带着轻微失真,在耳机里响起。
赵隼没有回答,他的眼神一瞬不瞬地盯着前方的虚影。
在进入密度更高的大气层时,机身震颤开始增强。
超燃冲压发动机被切换至低速模式,推力骤降,一缕缕高温气流在翼尖爆裂,化为翻滚的等离子尾迹。
赵隼能清晰地感觉到座舱壁在轻微发烫,空调系统全力工作,舱内的气味混合着金属、臭氧与高压液氮的味道。
“速度一千五百,进近锁定。”
“襟翼开启到第一段。”
机翼两侧的复合材料襟翼缓缓展开,空气阻力陡然攀升,整个机体微微颤抖,仿佛在与大气搏斗。
J-36A的可变几何进气道自动调整,伴随着压缩空气的低鸣,让发动机重新回到临界推力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