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覆灭,烽火暂熄。北伐联军定鼎金陵,这座龙盘虎踞的南方古城,迎来了新的主人。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然而,在这看似蓬勃的朝气之下,权力的暗流却开始汹涌澎湃。
新朝肇基,首要之事便是定立名分,确立君主。由于此番再造山河,以明教义军为中流砥柱,浴血奋战,功勋最着,故天下共识,定国号为“明”,取“光明驱暗”之意,亦合明教教义。
国号既定,由谁来承继大统,登基为帝,便成了朝野上下、军中内外瞩目的焦点。几乎没有任何悬念,所有的目光都投向了那个无论武功、威望、品德皆无人能及的身影——张无忌。
武当宋远桥、少林空智大师代表武林正道,明教杨逍、范遥、殷天正等核心人物,乃至军中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纷纷联名上书,万民请愿,恳请张无忌顺应天命民心,正位九五,开创大明盛世。
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张无忌对此却表现得异常坚决,一再推辞。
金銮殿(临时宫苑的主殿)上,张无忌面对黑压压跪倒一片的劝进人群,神色平静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挣扎。
“诸位的心意,无忌心领。”他的声音清晰地回荡在大殿中,“然而,皇帝之位,责任重于泰山,非德才兼备者不能居之。无忌一介武夫,生于草莽,长于江湖,性情散漫,实非经天纬地、治理天下之才。能与众位同道并肩作战,驱除鞑虏,已偿平生之愿,岂敢再觊觎至尊之位?”
他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但唯有他自己心中清楚,那更深层、更无法宣之于口的缘由——他对赵敏的承诺。“待山河光复,天下安定,无论如何,千山万水,我一定会找到你!” 这句誓言,如同枷锁,也如同明灯,牢牢系在他的心上。若登帝位,便是身陷樊笼,三宫六院,礼仪规制,如何还能去追寻那不知身在何方的蒙古郡主?如何还能兑现那海枯石烂的约定?帝王的身份,将成为他寻找赵敏的最大阻碍。
众人只道他谦逊淡泊,愈加敬佩,劝进之声反而更加高涨。军中、民间,张无忌的声望如日中天,无人能出其右。他虽坚辞,但除了他,军中再无第二人有足够的威望和能力服众,足以压制各方势力,安稳坐上那龙椅。于是,新朝帝位虚悬,朝政暂由以张无忌为首的核心层共同议决,但这终究非长久之计,朝堂之上,隐隐弥漫着一种焦灼与不安定的气氛。
就在这微妙的僵持时刻,一股暗流开始悄然涌动。
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的一些文官,以及军中部分以蓝玉为代表的骄兵悍将,开始在私下里,在茶楼酒肆,在营房角落,散播着一些看似无意、实则诛心的流言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