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攻关团队所在的物理研究所实验室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巨大的离子束沉积设备如同沉默的钢铁巨兽,复杂的管道和线缆蜿蜒盘绕,控制室内闪烁的指示灯和屏幕上滚动的数据流,是此刻唯一跃动的生命迹象。铁柱亲自坐镇,李哲、严教授以及研究所的专家们紧盯着每一个参数变化,连呼吸都下意识地放轻了。
“真空度达到要求!”
“ precursor (前驱体)气体流量稳定!”
“离子源能量校准完毕!”
一道道准备指令确认,最终汇聚到主控工程师那里。他深吸一口气,看了一眼身旁的铁柱,得到肯定的眼神后,用力按下了启动按钮。
低沉的嗡鸣声响起,设备内部,在极高的真空和精确控制的能量场下,特殊的气态前驱体被电离,形成的离子流在电磁场的精确引导下,如同最精细的刻刀,开始在工作基片上尝试构建那理论上完美的“星尘”材料微观拓扑结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控制室内鸦雀无声,只有设备运行和数据流动的声音。每个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一次,他们摒弃了传统化学合成的桎梏,踏上的是一条几乎无人涉足的全新路径,成败难料。
数个小时的漫长等待后,第一批样品制备完成。当技术人员小心翼翼地将那片承载着希望的基片取出,送入旁边的快速检测仪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检测数据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
结构稳定性:通过!
基础力学性能:达到预期85%!
辐射模拟环境初步耐受性:……检测中……
最后一项指标的数据条缓慢攀升,最终,定格在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值:达到预期92%!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不知道是谁先喊了一声,压抑的寂静瞬间被狂喜的欢呼打破!李哲和严教授激动地拥抱在一起,研究所的专家们也用力挥舞着拳头,脸上洋溢着攻克难关的喜悦!
虽然这仅仅是原理性验证,制备出的样品面积很小,性能也还未完全达到理论峰值,但它证明了“气相自组装辅助离子束沉积”这条路是可行的!他们成功地绕开了传统化学合成的死胡同,打开了一扇通往规模化生产的大门!
“太好了!太好了!”铁柱重重地舒了一口气,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他用力拍了拍李哲和那位主控工程师的肩膀,“辛苦了!大家辛苦了!”
首战告捷的消息迅速传回匠人村,整个“深空新材料”项目组欢欣鼓舞!之前的阴霾和焦虑被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坚定的信心和昂扬的斗志。
然而,就在联合团队准备趁热打铁,优化工艺参数,尝试制备更大、性能更优异的样品时,老刀那边带来了一个不好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