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世纪初的北京,在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会议室里,一场严瑾认真细致入微的科学研讨会正在进行。
“各位,这是我们收到的最新卫星云图。”
中国首席气象学家郑浩用手势划了一下并快速指向了巨大的屏幕,然后又继续说道:
“南极点附近的气象条件将在未来三天后的72小时内出现短暂窗口期,这是今年最宝贵的科考机会。”
会议室里,四十多位各个专业学术领域的专家及科技人员正神情专注,认真地看着屏幕上的气象云图即时变化状态图,陷入了认真的沉思之中,墙上挂着巨大的南极地图,红点标记着本次科考的目标区域——南极点以东200公里处的威德尔海深海平原。
“根据‘悟空三十’号传回来的详细数据,这片区域的海底地形条件异常复杂,可能存在我们一直都在寻找的深海热液活动点。”
海洋地质学家王飞教授推了推眼镜,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着:
“而且,最新的遥感图像显示,该区域海水温度梯度明显异常,暗示着可能拥有着独特的海洋生态系统。”
科考队队长、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旭扬站起身,走到地图前,又补充说道:
“这次专题科考任务非同寻常。我们将首次在南极点附近实现真正的立体科考——空中、海面、水下三维同步进行。国家为我们配备了最先进的装备,最新一代的天眼智慧‘悟空’系列无人机、深海自主智慧变身机器人‘哪吒’系列,以及‘海飞龙’系列深潜无人艇。”
李旭扬停顿了一下,把画面切换成南极圈即时卫星高清图,又接着大声说着: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南极点附近首个多维度的海洋观测网络。”
李旭扬的目光扫过了参加会议的每一位成员,声音更加响亮了:
“这不仅是科学突破,更是我国极地科考能力的又一次飞跃。”
两天后在南极中国某处科考站附近的基地码头上,一架重型远程运输飞机翩翩降临,李旭扬和十六名队员及其它智慧自主机器人有条不紊地依序走下了飞机。很快,从飞机上就转运出一些专用的科考仪器设备,并被迅速地转送到不远处停泊的“东方红三十号”科考船和其他两艘船上。
清晨的薄雾中,“东方红三十”号极地科考激光束破冰船巍然矗立。这艘我国自主建造的破冰船排水量达到了1.4万吨,能够在1.5米厚冰层中以3节速度连续破冰前行。
甲板上,科考队员们正在进行最后的设备检查。无人机操作手徐强轻轻抚摸着他身边银光闪闪的“悟空-30”C型智慧无人机,像对待一个老朋友一般亲热地说着:
“老伙计,这次要看你的了。南极点附近的气象条件可是出了名的恶劣,你一定要表现出自己卓越的性能来。”
“放心吧,徐老师。…”
旁边的年轻AI智慧工程师孙超笑着说道:
“徐老师,这可是升级后的加强版,能够在-40℃环境下稳定飞行,抗风能力强悍达到了十四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