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世俗帝国建立103

邯郸城的更鼓声里,"鸿远号"的商船正缓缓驶出港口。船头的鎏金凤凰在月光下熠熠生辉,那是魏国王室特赐的徽记。赵珩站在城楼眺望,远处商队的灯笼连成星河,比天上的月亮还要璀璨。他忽然想起幼时读《商君书》,此刻才真正明白:这天下,从来就不是只有龙椅才能坐得。

与此同时,在邻近韩、魏两国的边关城外,一场大火冲天而起。新朝的军旗在火光中猎猎作响,边关大帅苏珩和军师并肩立在城头,望着远处魏、韩两国的方向。苏珩展开一卷泛黄的帛书,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各国世家的贪贿把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藏着足以致命的秘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下一个,该轮到魏国的那位纨绔世子了。"苏珩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听说他最近迷上了新国的珍宝,我们正好投其所好。"

军师点头道:"大帅高明。韩、魏两国本就对赵国的残城虎视眈眈,只要我们略施手段,挑起他们之间的矛盾,再配合商队的渗透,这两国迟早会落入我们的掌控之中。"

在新国皇宫内,皇上望着天际初升的新月,眼中闪过冷冽的光。"这场以利益为刃的战争,才刚刚开始。"他轻声说道,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当黄金浸透人心,当商路化作锁链,天下诸国,终将在这悄无声息的侵蚀中,成为我新朝版图上的璀璨星辰。"

夜幕深沉,新国的商队依然在赵国的土地上穿梭不息。满载货物的马车车轮滚滚,扬起漫天尘土,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而那些朱门里的歌舞升平、权谋争斗,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终将被利益的洪流所淹没。

深秋的大梁城,护城河上结着薄冰,赵珩的商船队正缓缓驶入码头。船头的魏国旗帜猎猎作响,十艘巨舰满载着赵国的铁器与魏国的丝绸,在岸边商贾艳羡的目光中靠岸。曹进立在船头,望着岸上迎接的魏国官员,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如今"鸿远号"在魏境的商路已畅通无阻,就连魏国国君宴请宾客,都指名要赵珩商号的邯郸美酒。

然而在千里之外的临江都城,新国商部尚书正将一份密报呈给国君。泛黄的绢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赵珩商队在各国的动向。"此子野心不小,"尚书捻着胡须道,"他借赵国亲王与魏国宗亲双重身份,将商路织成大网,如今已渗透到齐、楚边境。"

国君却笑着摆摆手:"养蛊之道,在于弱肉强食。且看他如何与我新国商队争食。"

赵珩并不知晓自己早已落入棋局。他在大梁城设立了"鸿远总堂",将亲信安插在各个商队担任总管。曹进每日都会收到详细的账目与情报,哪个商队获利多少,哪条商路需要打通,都在赵珩的掌控之中。他甚至开始仿照魏国的盐铁专营制度,试图垄断某些重要物资的流通。

"殿下,新国商队在南阳又开了三家商号。"一日,曹进神色凝重地禀报,"他们似乎有意与我们争抢铁矿生意。"

赵珩把玩着手中的玉扳指,冷笑一声:"不过是些各自为战的散沙罢了。传令下去,凡与新国商队交易的商户,一律断供货物。我倒要看看,这些乌合之众能撑多久。"

然而他很快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新国商队看似分散,实则暗有联络。当赵珩试图用强权控制市场时,这些商队便联合起来,以更低的价格倾销货物;当他派人打压某个商队时,其他商队立刻填补空缺。更令他头疼的是,新国商队擅长因地制宜,在不同国家采用不同策略——在魏国以高价收购特产,在赵国则低价售卖百姓急需的日用品,短短数月便赢得了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