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师傅老脸微红,默默收回了那把锉刀和齿轮,嘟囔了一句:“…老夫再琢磨琢磨下刀的力度和角度。”
一场潜在的风波消弭于无形。匠人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开始真正用心去理解、适应乃至改进这些严苛的规矩。
合格率开始以一种缓慢但坚定的速度爬升。
机巧坊里,不再是沉默的对抗,而多了低声的讨论和交流:“老张头,你这个内孔铰刀的角度是不是可以磨偏半度,光洁度能更好…”
“李哥,你那个固定毛坯的卡具,下面垫个薄铜片试试,震动小了,崩刀现象少多了…”
与此同时,“破阵钟”项目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李铁匠带着格物组的几个人,按照叶明的“T型音臂”和“共鸣箱”思路,反复试验不同合金配比的响铜(加入了更多锡和少量银,发现音色更清越尖锐)、不同形状大小的共鸣箱(最终发现类似倒置喇叭状、内壁刻有螺旋导槽的木箱效果最佳)、以及不同材质的击锤(硬质淬火钢最好)。
他们成功将装置缩小到两个成年男子可以相对轻松抬运的大小。击发机构也优化了,通过一个类似弩机释放的扳机结构,可以实现单次击发,也可以通过快速摇动一个曲柄连杆机构,实现不连续但频率极快的多次敲击,发出连续刺耳的“嗡!嗡!嗡!”巨响,对耳膜和精神的摧残效果更上一层楼。
叶明决定进行一次实战模拟测试。他让张什长挑选了二十名精锐老兵,分成两组。
一组装备最新生产出来的十部惊雷弩,另一组装备同样数量的制式神臂弓。目标是夜间突袭一座由草人伪装的“敌军哨站”。
是夜,月黑风高。惊雷弩小组借助黑暗悄然潜行至八十步极限有效射程。张什长举起手,猛地向下一挥。
没有预想中的弓弦轰鸣,只有一片极其轻微、几乎被风声掩盖的机括啮合与箭矢破空声。
“噗噗噗…”草人哨站上的十个目标几乎同时被洞穿,一声未发便“全军覆没”。
“好!”隐藏在更后方观察的叶明忍不住低喝。无声杀戮的效果远超预期。